查看原文
其他

全球二十世纪·现代中国|张泰苏评章永乐《旧邦新造:1911-1917》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雅理读书 Author 张泰苏

评《旧邦新造:1911-1917》

吴景键 译





辛亥革命,是共和对帝制的根本决裂,抑或实藏着宪政转型的某种延续?这是《旧邦新造》一书的理论命题。同时,严谨翔实的历史考证也是该书的一大特色。

本文是对《旧邦新造:1911-1917》的评述,原载《法律书评》第11辑,作者张泰苏现为杜克大学法学院副教授,译者吴景键现为北京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

雅理读书感谢作者授权推送。若您阅后有所收获,欢迎关注并分享“雅理读书”(微信号:yalipub)。




毫无疑问,章永乐的《旧邦新造:1911-1917》(后文简称《旧邦新造》)一书是中国宪政史领域近些年来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同其他一些关注清末共和政治转型的专著和论文一道(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高全喜的《立宪时刻》一书),该书为伴随辛亥革命始终的宪政问题提供了一个大胆而又颇具说服力的新解释。而与之前该领域内那些专注于理论问题的研究所不同的是,《旧邦新造》在保持宽广的宪政问题视野的同时,还是一部严谨而扎实有据的史学作品


直到最近,对于辛亥革命的主流宪政解释也依然如“辛亥革命”这个名称所意味得那样:一场根本性的“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随后建立起了共和制的政治秩序。尽管历史学家们一直以来都主张中国自晚清至民国时期在社会与经济层面上其实存在着巨大的连续性,可却鲜少有人将这种观点延伸到政治领域,特别是宪政领域。至少,作为一种宪政意识形态,人们相信(或者说愿意相信),共和制代表着与清朝之间的彻底决裂。两者间的不同,套用中国主流历史教科书的术语来说,是封建帝国与共和政府间在意识形态上的不同,是几乎无法调和的。前者的运行建立在主权归于世袭的皇帝这一基本假定之上,而后者则明确主张主权属于公众所有,故后者从根本上就认为前者不具有任何合法性。



《旧邦新造》 章永乐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12月版


然而,《旧邦新造》一书却提出,上述这些观点其实忽视了存在于共和肇始阶段的一股无论在思想层面还是政治层面上都具有深远影响力的宪政潮流——即主权属于国家,而不属于特殊的个人或者公众。这种“主权在国”的思想受到诸多晚清名士,特别是为康有为和梁启超,所认同,并为当时的政治家们提供了一种独特的宪政转型方式。依此,主权和宪政权威可以在“国”的不同模式之间进行转移。通过将君主制、民选总统与立法机关间的制度性不同通通归入对国家的效忠之下,这种理论不仅方便了混合式或是宪政多元式政府(如立宪君主制)的建立,同时也使得新的革命政府得以保持被废黜的旧政权(ancien régime)所享有的各种国际权利义务,包括领土在内。


章永乐有力地说明,这种思想曾经颇受清末共和转型中的许多重要政治人物所重视,尤其是袁世凯,甚至还在一定时期内也包括孙中山等主要革命党人。他所关注的核心文件是《清帝逊位诏书》。这份诏书在名义上将“统治权”从宣统皇帝溥仪转移到了“全国”。作为回报,清帝则将继续享有《清帝逊位优待条件》中所列举的经济与法律特权。而共和政府对该“契约”的承认则一直到1924年冯玉祥单方面把溥仪赶出了紫禁城才告终止。这表明,他们始终是把这一诏书及其条款视为一种合法有效的、甚至是具有一定约束力的宪法性文件。除此以外,自1911年到1917年左右,绝大多数政坛要人也都或多或少地希望,新共和国主权行使的范围与性质可与清帝国相一致。而袁世凯与南方革命党人所艰难达成的妥协,虽然只是尝试性且短暂的,但却也至少表明“主权在国”的观点对于谈判双方而言多少都是有些吸引力的。


这样的发展进程所蕴含的重要意义之一是,新的共和国即使抛弃了清帝国的政治制度,也依然可以有理由地对其全部领土提出主张,这其中就包括了西藏、蒙古和新疆。近些年,随着“新清史”的崛起,中国近代史研究开始强调清代在本质上是一个征服驱动型的、由共同效忠清廷的各个分支所联结而成的王朝。而这种历史诠释给现代中国政府所提出的“西藏、新疆、内蒙古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一部分”这一主张带来了严重的困扰。原因在于,清廷并不见得认为自己所统治的是“中国”,而更可能是一个更大的、叫做“大清帝国”的统一实体。一旦这一帝国不复存在,该帝国的各分支也就不再有义务加入任何以“汉族中国”(Han China)为主体的民族与宪政共同体。而对于当时新生的共和政府而言,这个问题同样极为棘手。


然而,在《旧邦新造》的历史叙事中,共和初期的“大妥协”至少在理论层面上暂时化解了领土分裂的威胁:它强调《清帝逊位诏书》代表了“统治权”在同一主权下(也就是同一领土结构下)由清帝国向共和政府的正式合法转移。无论这种论证对于蒙古和西藏贵族而言是否有说服力,在政治话语的领域内,它的价值都是相当可观的。它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共和政府及其同盟者对于国家分裂的担忧,而分裂正是“主权在民”逻辑演化到极端所不可避免要产生的结果。


总而言之,《旧邦新造》是一部杰出的学术作品——立论大胆,逻辑清晰,在必要时又相当扎实的实证功夫。与其他关注同样问题的作品相比,它更为成功地挑战了传统上对于辛亥革命的解释:最起码,革命的主要领导者们对于宪政连续性与“含混性”的接纳程度确实超出了学者们传统的认知。而这个论点对中国宪政史,甚至对中国当下宪政研究(无论是从国内角度还是国际角度)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潜在影响。



《清帝逊位诏书》


当然,这本书的论证在若干方面都还可以进一步地延伸和加强。首先,我们很希望章永乐能够更加完整地阐明,他的作品对于当前关于中国政治主权之范围与性质的争论有何寓意。就其实际内容来看,章永乐的叙述基本以灰暗的论调收尾——袁世凯与南方革命党人间的“宪政妥协”最终破裂,湮没在继之而来的历史潮流中。而这却回避了问题的实质,即《清帝逊位诏书》和其他关键性文件对于之后的政权而言是否还有任何意义?或者更不讳言地说,由《清帝逊位诏书》所建构起的理论上的领土统一,在诏书被以“主权在民”为基石的共和政府所摈弃后还是否存在?如果《清帝逊位诏书》只是将宪政连续性的完全断裂从1912年推迟到了1917年,那么它最终对于当下的宪政理论还有没有什么意义?在全书的绝大部分地方,章永乐都小心翼翼地避免陷入这些非历史性问题的泥沼中。然而,他的当下关怀与理论抱负却又不止一次地从他所精心建构的历史框架背后露出端倪。事实上,如果他能够将他的这些抱负充分施展的话,对宪政学界的发展应该是有极大益处的。


其次,从实证的角度来看,历史研究中最困难但同时也最有价值的部分并不是弄清某种论争或观点是否存在,而是阐明这种观点对于其目标群体而言究竟有多大的支配力。当然,单是指出“主权在国”的思想对于民初宪政妥协产生了可观影响这一点,这本著作就已经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尽管如此,该书对这种影响的具体估测却依然停留在较初步阶段:有多少政治人物,以何种程度,吸纳了这种思想?是否可能对该思想做一番更为全面、清晰与系统的谱系梳理?或许,这些都应是由历史学家而非法学家来处理的问题,可在这些问题上的意犹未尽却总会让章永乐的论述给人以一种不够完备的感觉。


然而,上述两点丝毫无损于章永乐在这部作品中所取得的卓越成果。对于任何对中国历史或宪政史稍有兴趣的人来说,这都是一部必读的作品。




雅理编辑/刘治


The End


更多阅读:




【全球二十世纪与现代中国】相关:


全球二十世纪|多元视野下的近代中国政治史研究 学术讨论会@复旦9.16-17


全球二十世纪•中国声音|陈平原夏晓虹陈子善戴燕:有声的中国与无尽的女界 -“人文史丛书”新书发布会


【二十世纪思想】相关


中国思想·全球对话|汪晖教授《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英文版(哈佛大学出版社)


全球思想|夏多明回应汪晖:作为思想对象的20世纪中国:全球和地方的历史反思


中国思想·全球对话|章永乐:过去的未来:评汪晖《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


全球思想·政治·文史哲|北大高研院论坛&章永乐《此疆尔界》研讨会&西园研史-河大唐宋史&三联论坛&东亚唐诗学讲坛&世界文学论坛


【帝国、国家、战争、地缘政治与殖民主义】相关:



专题:帝国、国家与殖民主义|章永乐《公法与思想史》,剖析殖民主义的“帝国理由”-【全球课堂】之【北大公选课】


专题:帝国、国家与殖民主义|《一个完整的巴勒斯坦:英国委任统治时期的犹太人与阿拉伯人》


专题:帝国、国家与殖民主义|"结绳志”巴以专题-怎样不谈论加沙


专题:帝国、国家与殖民主义|“结绳志”-巴勒斯坦人类学书单:我们都是难民


专题:战争、国家与地缘政治  | 方旭:豪斯霍弗与“地缘政治学的世界”


【帝国与国家】专题 | 北大人文论坛:历史与文学文本中的古代帝国9.16-17


【帝国与国家】专题 | 李纪:帝国扩张的草根书写者:传教士与中国地方社会


全球法政与社会丨直播:[韓]李康漢:《至正條格》-高麗面對的元帝國法制


【全球史、中国史】相关:


全球史·亚洲与非洲|哈佛亚洲中心“亚非关系“会议(10.12-13)


全球史·中国与欧亚|13-19世纪中央欧亚历史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复旦9.16-17


全球史·中国史| 耶鲁北京中心-张泰苏王裕华-耶鲁哈佛教授对谈历史的宏观叙事


全球史·中国史|中国留美历史学会讲座-革命与宗教:一场跨太平洋的历史文化交流


全球与中国史中的泉州与琉球|李国彤讲座&高津孝陈正宏谈琉球文化根底在中国


全球史·亚洲史|五、六世纪东亚中的日本国家形成(神户大学教授古市晃主讲)


【张泰苏教授专栏、笔谈、论文、会议等】


会议回顾 | 跨学科视野中的唐宋变革(圆桌会议)


唐宋变革圆桌笔谈/包伟民 刘后滨主编《唐宋历史评论》第9辑


笔谈 | 张泰苏:唐宋变革与经济转型


专题:从唐宋变革到大分流|张泰苏--从“唐宋变革”到“大分流”:一种假说


跨界·耶鲁札记|“卷”时代,和张泰苏教授一起飞快读论文(一)


跨界·耶鲁札记|张泰苏: 林中空地——法理有系统性与稳定性吗?


跨界·耶鲁札记|张泰苏:从政治史观辩论看“文化-理性”的范式博弈--有感于政治学两部著作作者互评


陆扬、张泰苏:从《碟中谍》与“芭本海默”看国际格局与美国的“左”与“右”


张泰苏 | 清代税赋的意识形态基础


全球史·中国史| 耶鲁北京中心-张泰苏王裕华-耶鲁哈佛教授对谈历史的宏观叙事


邱澎生 陈利 张泰苏 张婷 杜乐 赖骏楠 尤陈俊 | 清代诉讼文化与实践再思考:尤陈俊新书 《聚讼纷纭》圆桌对谈


全球课堂·北大元培 | 法学院青年才俊天团来袭:法学的视野


“中研院”明清会议入选名单&中国法律与历史国际学会双年会(线上)7.13-7.15


法律实证研究年会·“比较视野中的法律、法院与法官”会议&浙大人类学研训营


回顾 | 全球学术前沿:人文与社会科学的范式突破与再理论化(2023)——“未来记忆”国际青年学者讲座系列·特别专场


Events | Global Session@Future Memory Series 2023


回顾 | 3月28日·「未来记忆」特别专场(一):人文与社科的轻与重:如何用政治学、经济学、哲学打开历史


Sign up: Levitas and Gravitas in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回顾 | 4月1日·「未来记忆」特别专场(二):“思想VS理论:文学、诗学、史学之镜”


Event II: 'Idea vs Theory'


回顾 | 4月2日·「未来记忆」特别专场(三):“朝向未来的理论与实践:政治哲学 & 政治科学 & 古典学 & 全球(思想)史”


Event III: Theoretical Practices Toward the Futur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声明 ◀

—————————————————————————

“全球研究论坛” 所发布、转载、组织的文章、演讲、发言,所有内容与看法仅属于

原作者与原讲者,不代表“全球研究论坛”的立场和观点。

  “全球研究论坛”所组织的讲座/活动之影像文字、视频音频等资料版权,归演讲嘉宾及“全球研究论坛”所有。欢迎听众参会,但未经许可,请勿私自录音、录像、编辑、

传播。

 媒体合作,敬请联系 

globalstudiesforumofficial@gmail.com

—————————————————————————

——全球研究论坛——

Global Studies Forum
“全球研究论坛”(Global Studies Forum)是一个跨学科与全球研究的全球学术平台。研究领域包括:中国史、亚洲史、全球史;全球政经与社会;中外文学、世界文学;全球城市和城市研究;文化与媒介研究;中外哲学、世界哲学;女性研究与性别研究,等。

—————————————————————————



 ▶ 联系方式 ◀



网站中文版:https://www.globalstudiesforum.com/zh

网站英文版:https://www.globalstudiesforum.com/

邮箱:globalstudiesforumofficial@gmail.com

B站官方频道:全球研究论坛:https://space.bilibili.com/3493291622402783

微博:全球研究论坛GlobalStudiesForum:https://www.weibo.com/u/7838557265



Twitter:"Global Studies Forum" @GlobalstudiesGS

    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globalstudiesforum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91091445253



—————————————————————————



 ▼

敬请关注本公众号并加星标(现在关注公众号没有限额哦)

也请多多一键三连:转发、点赞、在看

感谢。


本篇转载编辑:陈丹丹

微信编辑:何元博、李傲雪、张芊芊

微信平台推广:何元博

其他平台统筹:李傲雪

"全球研究论坛"(Global Studies Forum)全球学术平台 创始人

----陈丹丹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